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北省雄安新区考察,召开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设立雄安新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历史性战略选择,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是一项历史性工程,举世关注,万众瞩目。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决策、亲自推动,多次亲临实地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为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指明了方向。
雄安新区建设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具体体现,是习近平新型城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系统阐述了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思想,开启了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新征程。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新型城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其新型城镇化思想不断丰富和发展,形成了包括以人民为中心、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智慧城镇、传承历史文化等在内的思想体系。雄安新区的建设理念与实践,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关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思想。
一、雄安新区建设是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优越性的具体体现
我国的新型城镇化之所以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取得西方城市化先行国家几百年才能取得的成就,根本原因之一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非凡的组织动员能力、统筹协调能力、贯彻执行能力,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根本制度保障。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融合,将宏观调控、行政手段和市场机制相结合,能够克服资本主义制度无法克服的问题。
雄安新区建设就是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鲜明例证。2016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了关于研究设立河北雄安新区的有关情况的汇报。2017年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北省安新县进行实地考察,主持召开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工作座谈会。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党中央对这一千年大计的谋划仅用了约一年时间,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决策效率之高。从决定设立雄安新区至今,短短6年时间,雄安新区从无到有、从蓝图到实景,一座高水平现代化城市正在拔地而起,堪称奇迹。这些成绩还是在3年新冠疫情的严峻形势下取得的。实践证明,党中央关于建设雄安新区的重大决策是完全正确的,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再一次彰显。
二、雄安新区建设践行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型城镇化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明确提出新型城镇化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回答了新型城镇化“为了谁”这一重大命题。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底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指出,城市的核心是人,做好城市工作,要顺应城市工作新形势、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2020年4月,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城市化道路怎么走?这是个重大问题,关键是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目标。”“要更好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成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空间”。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断,凸显了新型城镇化的人民属性,明确了人民的主体地位。
在雄安新区建设上,习近平总书记同样强调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雄安新区时强调:要解决好雄安新区干部群众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让人民群众从新区建设发展中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近年来,雄安新区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高起点、高定位,不断加快投资和建设力度,吸引中央企业、金融机构和高端服务业入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新增城镇就业人数不断增加,居民的幸福指数不断上升。
三、雄安新区建设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样板和典范
城乡融合发展是习近平新型城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要通过建立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以及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
在雄安新区建设上,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城乡融合发展和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雄安新区时强调: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在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闯出一条新路来。《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强调了城乡融合发展和共同富裕:坚持城乡统筹、均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规划建设,构建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设施,构建一体化、网络化的城乡体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四、雄安新区建设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
生态文明建设在习近平新型城镇化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早在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政浙江,在湖州市余村调研时,就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此后,在该理念指导下,从余村到浙江,从浙江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深入人心,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各地考察时的讲话,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等,一次又一次强调和深化生态文明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既高度重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也高度重视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他多次强调乡村振兴要实现“五个振兴”,其中包括生态振兴。他提出“环境容量的基础是生态空间”的科学论断,强调“将环境容量和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作为确定城市定位和规模的基本依据”,强调“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把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科学合理规划城市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处理好城市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既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又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这些重要论述,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为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指明了方向。
在雄安新区建设上,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雄安新区时强调: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必须统筹谋划,扎实推进;要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绿色化、低碳化发展,把雄安新区建设成为绿色发展城市典范。目前,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明显,水域面积不断扩大,水质越来越清澈,为城市提供了生态屏障,雄安新区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蓝图正在变为现实。
五、建设雄安新区是解决“城市病”的伟大创举
当前,我国已步入城镇化发展的下半场。2022年底,我国城镇化率已达到65.2%。从国际经验和城市发展的规律看,这一时期城市往往面临“城市病”,比如人口过于向大城市集中,市政基础设施老化、交通拥堵、房价虚高、老区破旧、历史建筑数量多、改造难度大等。“城市病”给市民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许多不便,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的幸福感。
解决和预防“城市病”是习近平新型城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为解决“城市病”把脉开方,强调城市要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成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空间,强调“城市是人集中生活的地方,城市建设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
从国际经验看,解决“城市病”问题基本都用在老城区之外另建新城的办法。从我国经验看,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建设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有力推动了珠三角、长三角的发展。为治理北京的“城市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用更加宽阔的视野和系统思维统筹谋划治理和发展的问题,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将疏解整治和协同发展有机融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和强化首都核心功能,调整和弱化不适宜首都的功能,把一些功能转移到河北、天津去。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京津冀协同发展逐渐上升为国家战略。
建设雄安新区是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解决北京“城市病”的重大举措。为了预防新的“城市病”发生,在雄安新区建设上,习近平总书记未雨绸缪,以前瞻性的战略眼光为雄安新区如何避免出现“城市病”指明方向。他指出,要在建设立体化综合交通网络上下功夫,在充分利用地下空间上下功夫,着力打造一个没有“城市病”的未来之城,真正把高标准的城市规划蓝图变为高质量的城市发展现实画卷。
六、雄安新区建设是城镇化与信息化、智能化同步发展的标杆
建设智慧城市,实现城市治理现代化和城市生活智能化,是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是习近平数字中国思想和新型城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2020年3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杭州考察时指出,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手段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城市可以变得更聪明、更智慧,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前景广阔。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在雄安新区建设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城市发展的智能化方向,他指出,要广泛运用先进科学技术,着力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积极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把智能、绿色、创新打造成为雄安新区的亮丽名片。目前,雄安新区正在建设地面、地下、云上三座城。建设云上之城,就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智慧城市建设的指示,推动雄安新区向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七、雄安新区建设充分体现传承中华优势传统文化的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城镇化进程中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传承和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要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中,明确将传承文化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把握的一项基本原则。2019年11月2日至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要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国家情怀。
在雄安新区建设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雄安新区建设要“坚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雄安新区建设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传承思想。《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专节强调“历史文化保护”,强调“保护与合理利用文物古迹”“保护与发展历史古城、传统村镇”“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2018年起,雄安新区启动“记得住乡愁”专项行动计划,强调古树不挪、古建筑不拆、古牌坊不搬,传承与展示水乡民俗文化,弘扬红色革命文化。雄安新区正在以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传承思想为指引,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示范区迈进。
作者:陈炎兵,系中国城镇化促进会党委书记、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