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工作报告中发出的“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召,如浩荡东风,吹遍了着革命老区阜平的千山万壑。
在阜平战斗生活过10年的聂荣臻元帅,生前一直在为阜平县没有脱贫而寝食不安。他曾动情地说:老百姓保护了我们、养育了我们……阜平的乡亲们现在生活还没有明显改善,我于心不忍。他还常常在院子里,朝西部天空凝望。聂帅在看天气,在惦记着阜平旱不旱,老乡们今年是不是能得到温饱。是啊,是阜平的乡亲们,当年把两万儿女送上了抗日战场,五千人壮烈牺牲;以不足9万人口,养育了9万子弟兵。这一养,就是整整10年啊!为此,聂荣臻元帅流泪说道:“阜平不富,死不瞑目!”
应让聂荣臻元帅欣慰的是:2012年年末,习近平总书记上任仅44天,就来到尚未脱贫的革命老区河北省阜平县看望困难群众。在龙泉关镇骆驼湾村,他对在场的干部群众,讲了一直铭记在心的聂荣臻元帅的那句话——阜平不富,死不瞑目!习总书记满怀深情地说:“我是在这样的氛围中耳濡目染走过来的,工作过的很多地方都是老区,对老区的感情是很深厚的。我们对脱贫攻坚特别是老区脱贫致富,要有一种责任感、紧迫感,要带着感情做这项工作。”
总书记的一席肺腑之言,深深打动了所有在场的干部群众。今天,距总书记到阜平已经5年过去了,可以向习总书记、全国人民汇报的是,在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下,在河北省委省政府、全国各地的大力支持下,革命老区阜平脱贫攻坚战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携手并肩,共同发起脱贫攻坚大决战
县委书记郝国赤是2013年7月来阜平上任的。到阜平后,郝国赤书记带领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认真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阜平的讲话精神,体会到总书记首先到阜平来,意义就在于要全力补齐农村贫困短板,让全国所有贫困地区脱贫,跟上全国人民共同奔小康的步伐。
阜平虽然距北京仅200多公里, 但由于地处太行深山区,九山半水半分田,土地少而贫瘠,交通闭塞,全县23万人口,近半数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在一些深山区,年收入还不到千元。全县209个行政村,1028个自然村,50户以下的村落有800多个。居住分散、村庄规模小,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能覆盖,相当一部分村庄居住条件恶劣,这是贫困的主要原因,也是能否脱贫的最大阻碍。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在省市领导的支持下,阜平县委县政府经过反复调研、慎重研究,决定与中国城镇化促进会城市与乡村统筹发展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城乡统筹委)携手,以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为突破口,建立脱贫致富的长效机制。
城乡统筹委是中国城镇化促进会领导下的专业组织。它依托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针对城乡统筹发展领域中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广纳八方乡贤精英,汇聚各行专业人才,动员广大城乡居民积极参与、共同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城乡统筹委不仅要发挥国家级新型智库的作用,作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平台,更能够发挥专业服务的作用,通过内设的产业、农道设计、农村产业创新中心、农建技术等机构,集聚行业资源、智力资源、技术资源,为地方政府服务。其中,服务农村贫困地区,指导系统乡村建设,是重中之重。
牢记总书记嘱托,携手共绘美丽蓝图
初到阜平,城乡统筹委就与县委县政府共同学习总书记对扶贫工作系列讲话精神,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看望阜平困难群众时语重心长的嘱托和期望,使大家更平添了义不容辞的使命感与迫切感。
城乡统筹委与阜平县委县政府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他们跋山涉水,调查研究,走遍了阜平的山山水水。双方按照习总书记在阜平讲的“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因势利导”的精准扶贫要求,在近年来已有工作的基础上,形成“全域规划,整体推进;城乡统筹、文化传承;治山理水、红绿联动;乡土建材、施工到户;规建一体、集成服务;机制建设、两年成效”的总体工作目标与计划,明确了“易地扶贫搬迁整合、美丽乡村建设搬迁整合及改造提升、棚户区改造”的建设模式。
作为国家社会团体组织,城乡统筹委充分发挥社团会员的专业优势,起到了联系全国城乡建设领域一流专家、团队服务农村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了阜平决胜脱贫攻坚战,他们严格遴选,在全国范围内集中起21支规划设计团队,从四面八方先后奔赴阜平。为了有力协调,共同推进,城乡统筹委专门组建了驻阜平项目部。
在实施过程中,城乡统筹委秉承“双向对接,定点诊断,跟踪服务,长期合作”的十六字工作方针,李兵弟、孙君、靳志强、李宁、宋徽建等有关领导、专家,与阜平县委县政府随时保持密切沟通,双方形成了每月必开的例会制度,并根据情况随时召开联席会议、项目专题会议等,集思广益,以形成共识。
合作以来,郝国赤书记和县领导班子结合阜平县域实际,就规划设计方案与项目专家及设计师们多次进行深入探讨,对城乡统筹委及阜平项目部给予了高度的信任。那天在大天井沟村,已经很晚了,我看到在县里忙了一天的郝国赤书记和县里有关干部,又风尘仆仆地赶到这里,同规划设计专家研究新出现的问题。在多个场合,郝国赤同志和有关领导都曾对城乡统筹委及项目部、设计团队付出的辛勤努力给予肯定。郝国赤同志曾评价说:规划设计方案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站位高、理念新,既融入中国农村的传统文化,又有简约的风格,同时兼有现代功能,体现阜平村庄特色,总体效果非常好。
阜平父老乡亲的肯定,更加坚定了城乡统筹委和所有团队的信念,那就是所规划的发展蓝图,不仅当下要让老区人民满意,还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首先是对有文化特色有旅游价值的村庄改造提升,以建设美丽乡村为目标,在完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的基础上,提升建筑风貌。成为中国脱贫致富、美丽乡村与农村旅游结合的典范。
对城镇规划区内的村庄实施就地城镇化,要体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要保持太行山区民居特色;当地群众形象地总结是:水青瓦木抬梁,青石院黄泥墙,小披檐花格窗。郝书记说,我们的配套也是高标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未来农村是绿色生态和谐的乡村。
对居住分散、自然灾害频发、生存环境恶劣需要异地搬迁整合的村庄,一切以乡亲们“满意不满意”为标准。先安置后拆迁,万事齐备,提包入住。在社区建设时,同步制定安置补偿政策和后续保障政策。使乡亲们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蓝图在手,成竹在胸。阜平县委县政府提出了“三年大见成效、五年稳定脱贫、八年建成小康”的“三、五、八”脱贫攻坚推进计划,再次昂扬斗志,吹响了脱贫攻坚大决战的号角。
以心扶贫,以情扶贫,我把阜平做故乡
城乡统筹委阜平项目部暨规划设计团队,基本都是青年人。根据年轻人的特点,刚刚进入阜平,他们就组织团员、青年到晋察冀边区革命历史博物馆学习,瞻仰毛主席在城南庄、花山等地的旧居,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进一步激发了大家的使命感、光荣感。
城乡统筹委刚进入阜平时,不少村镇对脱贫工作认识不一,想法不同。对此,在县党政领导的支持下,城乡统筹委举办培训学习班,围绕阜平美丽乡村建设与脱贫攻坚工作进行宣讲。李兵弟会长亲自主讲,讲习总书记的嘱托,讲阜平美好明天的蓝图。通过宣讲,一部分人多年来的疑虑,畏难、安于现状的情绪,都烟消云散了。千百年来祖祖辈辈梦寐以求的小康生活,即将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实现,即使再木讷的人,也不能不为之怦然心动。一位村干部说,听了你们的宣讲,这心里亮堂了!
进入阜平像回家,建设家园劲力发;精心规划绘蓝图,美丽乡村如诗画。这是城乡统筹委阜平项目部罗德忠主任的一首诗。这位具有几十年军龄的共产党员,已经把阜平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他的诗,也道出了团队中广大青年的感情。很多年轻人说,我们的前辈就是农民,我们大多也是从农村走出来工作的。因此,我们对农村和农民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
为了做好每村每户的规划设计,各设计团队组成特殊工作队进村,与村委会、村党支部领导一起逐门逐户宣讲、调查。他们在各个村庄努力宣讲美丽乡村建设理念,宣讲脱贫致富的光明前景。在平阳镇王快村,有村民说1958年政府要修王快水库,我们的长辈二话没说就搬到这里来了。现在又要搬,我们不能再吃亏了。面对很多人的不理解、不接受,这些年轻人不急不躁,照旧笑脸宣传。照常规,给村民做思想工作不是设计团队的份内事。
1948年5月18日,毛主席在城南庄的住所遭到敌机轰炸之后,曾秘密转移到花山村。花山村项目设计团队2015年夏天进驻。这个村子年轻的都不甘于贫困,出去打工了,剩下的是老残妇幼。花山村是第一批改造提升项目,开始时村民不相信,对政府补贴有疑虑,担心会不会秋后算账自己出。项目设计团队负责人冯永智、范严东和驻村干部、村委会干部一起,挨家挨户家地做工作。经过宣讲和示范,工作终于做通了。项目设计团队一丝不苟,对每户单独设计,在不出大格的情况下,又尽可能尊重村民意愿。
习总书记曾指出:一张好的蓝图,只要是科学的、切合实际的、符合人民愿望的,大家就要一茬一茬接着干。在这里,为了保证一张好的蓝图,能够全面准确实现,城乡统筹委决定扶贫扶上马,不仅要送一程,而且是要送到家。
蓝图方案付诸实施以来,城乡统筹委及所属设计团队,每个村镇都有驻场设计师代表。一是预防突发情况,随时随地准备修订,二是关注蓝图的正确实施和施工进度质量。
照此部署,各项目设计团队就要克服水土不服、环境艰苦的困难。驻场马兰村设计团队负责人喻振兴等同志在马兰村的经历,在驻场设计团队中并不稀奇。冬季特别冷,他们住在村委会里面,仅一个空调房间让给女生,其他人只能靠小太阳电热器取暖。这里用水不方便,几个人一个星期都没洗澡,女生也跟着熬过来了。刚来的前几晚因没有电灯,都是点着蜡烛吃饭。一个星期早中晚,都是白菜炖粉条和馒头,偶尔能吃到西葫芦。那时吃得比什么都香,吃饱了才不冷。最高兴的是一次领导为他们改善伙食,一次炖了10斤大棒骨。
设计团队、施工团队与镇委班子及村民现场解决问题
他们的境遇,让人不由鼻头发酸。这些男女驻场同志,都是城市里年轻人啊!为什么他们心甘情愿坚守在马兰?或许是因为来阜平后,城乡统筹委组织的晋察冀革命历史展览,深深感染打动了他们。他们知道,马兰村是晋察冀日报社的驻地,这张报纸是《人民日报》的前身。抗日战争时期,为掩护报社,一次有十九位村民宁死不屈,鲜血染红了村头的土地。
以心扶贫、以情扶贫,老百姓才会把他们当作家里人。喻振兴曾借住在村民家,那家人出外时常把一串钥匙给他,真把他们当家人了。
一路踏访。在阜平的每一天,我无时不在被感动着。
在阜平项目参战团队中,年龄最大的已经66岁。吴荣新,上海农道乡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高级设计师,驻场天生桥镇西下关村。2015年3月他从上海来到阜平,接受了对毛主席旧居进行提升恢复的设计任务。吴荣新深感责任重大,任务光荣。他满怀对革命领袖和革命老区的深厚感情,废寝忘食,即使病了也不休息。乡亲们劝他注意身体,他也不顾。吴工对我说:“都这个年纪了,能赶上为毛主席修复旧居很荣幸,我有成就感!”经过吴荣新的妙手设计,修旧如旧,原貌如初。此外,坐落于城南庄的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保护维修工程方案,也是出自其手。吴工的一双儿女都在澳洲,他就把在阜平扶贫的经历和感想,还有视频图片发给他们,儿女再把这些传播在华侨华人圈中。许多海外华人说,发达国家都没有这么好的政策,政府出钱给贫困地区农民设计建房,这在澳洲也不可能啊!我曾问吴工:“像您这样的专家,如受雇于房地产商,能挣大钱啊”。他却真诚地说:“这跟赚钱不一样。到阜平脱贫的那一天,只希望在这第二故乡能得到一个‘阜平荣誉市民’光荣称号”。
项目部主任罗德忠,没日没夜地坚守在办公室,不管家里有什么大事急事,一般不敢离开。项目部总工程师易斌,来自厦门。每年春节停工,才能回去团聚一次。去年爱人带着儿子千里迢迢进山来团聚,今年暑假又来了。在大天井沟村,我曾见郝国赤书记对易总说,孩子这么远来了,你陪她娘俩去五台山玩一天吧!我来安排。最近我问他,去了吗?易总愧疚无奈地摇摇头。去年易总年逾耄耋的老父亲骨折住院两个月,爱人腿摔致骨裂住院,都没有回去。易总说,我不是不焦急,只因为阜平项目实在离不开呀!副总工程师付民为了阜平项目,把一直跟着自己生活的母亲送回了原籍,请姐姐赡养。前几日儿子骑车摔伤骨折,他一声不吭,几天后忙完了手头的工作才匆匆赶回去。好多事他们不愿说,我是通过别人才知道的。
老同志的奉献精神润物无声。来自北京的总工程师助理赵亚北,有热心人给介绍了一个北京的护士,见面后通过几次的话,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现在电话也不打了,我挺担心他俩凉了。尤其让他难以释怀的是,去年母亲住院,自己无法尽孝病榻前。没想到,今年正月十五母亲竟去世了。这位刚刚毕业于大连工业大学、在学校就入了党的高材生,强忍悲痛,依然表示要在阜平坚持下去。
还有来自中国矿业大学设计团队、25岁的谢晴。他独自驻场在吴王口乡寿长寺村。这个村离通车的乡政府,还有30公里的山路。他刚去时,无地安身,因房屋改造已动工,村干部都回家办公了。无奈之下,他只得去投靠一个施工队工棚栖身。没有床板,搬来一堆石头,寻来几块木板放上,就算安居乐业了。赶上回县里汇报,第一个欲望是洗澡。在寿长寺村每天有车给送一次水,他们喝水都困难。再就是在县里买上几包方便面,带回去以改善生活。
很多来自广州、湖南、上海等地的年轻人,初来乍到很不适应。来阜平上车时半袖,下车时棉衣。普遍面临气候寒冷,饮食不合,农厕不便、语言障碍等烦恼。在台峪乡的上海雅思整个团队,几天之内集体感冒发烧,全身酸痛无力。他们当中,还有怀孕的女同志。如此艰苦的环境,再困难也必须要克服。远离家庭,远离亲朋,这些年轻人特别是独自或仅二人驻场的年轻人,最大苦闷是寂寞。今年中秋节夜晚,当全国人民千家万户阖家欢乐的时刻,在阜平因工作不能回家的几个年轻人,分别从各自驻地聚集在一起,相互关心鼓励,共度佳节。也有喜讯:艰苦的扶贫工作,使同在花山驻村团队的范严东、薛校平牵起了手。这一对青年男女共同的信念和追求,在阜平碰撞出了爱情的火花。这里的故事,如太行满山繁花,我只能采撷到几朵。
阜平不脱贫,我们不撤岗
阜平是我国一个有典型意义的深度贫困县,又是革命老区,其摆脱贫困、迈向小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阜平的脱贫攻坚战,全县域启动,规模之广,力度之大,在全国是独一无二、史无前例的。作为习总书记扶贫调研第一站,作为中国扶贫战略推进的重要区域,阜平脱贫已不是阜平自身的事了,而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全力打造脱贫致富、建设小康的样本。
曾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司长,建设部村镇建设办公室主任的李兵弟,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曾连续多年参加中央1号文件起草研究。李兵弟说,中国城镇化促进会的领导,都十分关注城乡统筹委在阜平脱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他认为:农村城镇化是国家发展的大趋势,但不等于消灭村庄。因此我们与阜平县共同规划城镇布局,确定在阜平项目中,以村庄整治为主,不搞大拆大建,保留乡村传统文明与历史文化。
在城乡统筹委阜平项目团队中,荟萃了一批国际国内享有盛名的乡建专家和学者,以及规划设计领域高级人才。孙君,中国乡村建设领军人物、中国本土规划与设计学派开创人。 多年来,孙君荣获包括中国绿色年度人物、中国设计年度特殊贡献奖、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中国设计贡献银奖、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等多项国家级大奖,他所主持建设的信阳市郝堂村获“中国宜居美丽乡村”综合评比第一名。面对采访,他再次重申了所追求的乡建理念:未来农村是绿色生态和谐的乡村。我们在大规模落地性规划设计当中,要保护农民的利益、保持农民的性质、保持农村的特色,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上海农道乡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创作总监宋微建也认为:不应是城里人来改造农村,而是根据我们的传统村落、传统思想来协助农村改造。所以我们要以农村、农民的视角规划设计。
2017年7月,我又到花山村旧地重访,到处在热火朝天地施工。在48岁的村妇辛秀霞家,落地重起的新房只待装饰了。她家在本村另有住处。正巧,辛秀霞82岁的婆婆苗永莲拄着拐杖也来看房。老人家乐得合不上嘴,一个劲儿说:没想到老了老了又住新房了。谢谢政府的好政策,我是沾光啦!当然,所有改造提升民居,农户都要按政策比例承担一点费用,但这和政府补贴相比,只是零头,而且都付得起。我想,眼前的景象,假若没有这次美丽乡村建设工程,没有这场脱贫攻坚战,都是不敢想象的。
“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在阜平一些村庄,有这样的标语:扶贫先扶志,致富先治懒。在花山村,为防止农户脱贫后返贫,驻村设计团队既扶志又扶智,创造条件提高青年村民的文化水平和致富技能,先后两期把有学习意愿、经营能力的青年妇女送到河南、陕西培训,学习女红和酒店管理,累计达40多人次。此后,花山村成立了村民合作社,城乡统筹委阜平项目部为村里引进管理人员,旅游客栈已经开张。
龙泉关镇骆驼湾村,正在全力打造旅游特色小镇。按照城乡统筹委的规划设计蓝图,建设提升已经初见成效。驻场骆驼湾村的设计代表,把我领到习总书记到过的村民唐龙斌家。他住上了新设计的大瓦房,旧宅改造后供参观了。唐龙斌身体有病,他说住上了新房子,病也去了大半。他希望总书记再来骆驼湾
在习总书记到过的村妇唐宗秀家,我看到已翻盖了6间新房。我去时,老两口正在院子里忙活。在习总书记坐在炕沿上同唐宗秀交谈的照片前,唐宗秀没说上几句,倒是她家老汉陈德印跟我说个没完。“哎呀,我后悔没在家呀。那时我到北京看闺女去了。”在他家的屋外墙上,钉着一块“阜平县基本脱贫户联系卡”,上边写着家里房屋改造和基本收入情况。陈德印家4亩多地,都流转了出去,每年能有三四千元的租金收入。加上老两口的低保费和养老金,每年收入近万元。老两口说希望总书记再来看看,看看今天他家的好日子。
按照中央、省、市的安排部署,以全县村庄布点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为引领,全县域正在加快打造凸显太行特色的的“四美乡村”。2016年、2017年阜平县与城乡统筹委合作启动的第一、二批109个项目点,规划设计工作已全部完成审查通过,施工建设在全面推动中。首批改造示范户和重要公建类如学校、医院、养老院等项目主体建设已基本完成,部分已投入使用。龙泉关森林驿站酒店、大天井沟客栈及数个民宿项目已投入运营。109个项目点建设完成后,受益面可覆盖209个行政村,6.4户,19.88万人口。第三批项目点的规划设计工作,已完成近85%。预计到2018年,全县域构建起1座县城、37个基层村、32个特色保留村的城乡格局,基本完成全县域脱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这字字千钧的承诺,极大地激励并鞭策着城乡统筹委干部群众和阜平项目团队。
早在与阜平县合作之初,城乡统筹委就发出了重如山般的誓言:阜平不脱贫,我们不撤岗!聂荣臻元帅“阜平不富,死不瞑目”的遗志,习近平总书记对革命老区阜平的关心,更加坚定了他们的信心和决心。
一幅区域性脱贫的美好生活蓝图,正在阜平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