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文化遗产地如何实现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18-04-04

农业文化遗产,是指一种农业生产体系,它由我国人民与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而来,具有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完善的传统知识与技术体系和独特的生态文化景观。

农业文化遗产地包括了由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的全球重要文化遗产和由农业部(现农业农村部)认定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后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共四批)】

从农业部(现农业农村部)发布的4批91项,涉及104个县区市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可以明显看出这些地方的一些显著特点。

一是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发展落后。在104个县区市中,有40多个属于国家重点贫困县,是实施精准脱贫的重点地区。即使像浙江省青田县这样的东部地区,也因“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自然条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经济相对滞后。

二是生态系统脆弱、生物资源丰富。农业文化遗产地,绝大多数位于高原、山区、洼地、旱地、水源保护地等,生态系统脆弱但服务功能重要,属于重要生态功能区。同时,这些地方不仅保留了青田田鱼、梯田紫米、从江香禾、兴化龙香芋等独特的地方农业物种资源,也是生物多样性富集的地区。

三是传统知识丰厚、技术体系完善。由于受到现代技术的影响相对较小,许多农业文化遗产地依然保留着农业生产、资源管理的传统知识与技术。不仅有桑基鱼塘、稻田养鱼、农林复合这些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也有木刻分水、坎儿井这样的资源保护与利用技术。

四是文化资源富集、乡村景观优美。“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在农业文化遗产地表现尤为显著,那里不仅有青田鱼灯舞、从江侗族大歌、哈尼四季生产调等一大批国家甚至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田鱼干、炒粉干、九层糕等地域特色鲜明的饮食文化,还有森林、村落、梯田、水系组成的完美稻作梯田系统以及垛田、古香榧群、古桑树群、古枣园等乡村景观。

五是人口数量较多、人才资源短缺。劳动力资源富集但高层次人才缺乏是农业文化遗产地的一大特色,推出层次多级、形式多样的职业农民培育是当务之急,针对一些濒临灭绝的非遗技术,尤其要推出传承人培养计划。

农业文化遗产地应当针对上述特点,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与“后发”优势,实现“五个振兴”。

1

产业振兴方面

应当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充分发掘遗产地的生物、生态、文化与景观资源优势,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因地制宜、突出特点、发挥优势,形成既有市场竞争力又能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紧紧抓住“全球环境500佳”“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两个金字招牌,做大做强小米产业,就是一个成功案例。

2

人才振兴方面

应当在重视引进外来优秀人才的同时,更加重视本土人才的培养与利用,注重吸引知识青年回归故土,注重劳动者能力的提高。浙江省青田县归国华侨金岳品、敖汉旗返乡创业的刘海庆、云南省红河县带领村民致富的郭武六都是这方面的突出代表。

3

文化振兴方面

应当本着扬弃的态度,发掘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使乡村社会朝着乡邻和睦,乡风文明的方向发展。同时,利用丰厚的文化资源促进多功能农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与文化的同步发展。

4

生态振兴方面

科学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有效保护生态环境与生态系统功能,治理美化乡村生活环境。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将生态系统保护、资源持续利用贯穿于农业绿色发展之中。真正使乡村成为山清水秀、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5

组织振兴方面

在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的同时,充分发挥传统社会治理的积极因素,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结构,利用行之有效的乡规民约,构建新型乡村社会治理体系。

在农业文化遗产地,通过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实现乡村经济发展、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社会和谐、乡村生态健康有着特别的意义。而且通过探索出一条经济发展、生态保育与文化传承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之路,可以为世界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贡献出中国方案。(文章来源:农民日报)


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共四批)

第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
河北宣化传统葡萄园
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
辽宁鞍山南果梨栽培系统
辽宁宽甸柱参传统栽培体系
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
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
浙江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
福建福州茉莉花种植与茶文化系统
福建尤溪联合梯田
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
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
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
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
云南漾濞核桃-作物复合系统
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
陕西佳县古枣园
甘肃皋兰什川古梨园
甘肃迭部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
新疆吐鲁番坎儿井农业系统
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
天津滨海崔庄古冬枣园
河北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
河北涉县旱作梯田系统
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
浙江杭州西湖龙井茶文化系统
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
浙江庆元香菇文化系统
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
江西崇义客家梯田系统
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
湖北赤壁羊楼洞砖茶文化系统
湖南新晃侗藏红米种植系统
广东潮安凤凰单丛茶文化系统
广西龙胜龙脊梯田系统
四川江油辛夷花传统栽培体系
云南广南八宝稻作生态系统
云南剑川稻麦复种系统
甘肃岷县当归种植系统
宁夏灵武长枣种植系统
新疆哈密市哈密瓜栽培与贡瓜文化系统
第三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
北京平谷四座楼麻核桃生产系统
北京京西稻作文化系统
辽宁桓仁京租稻栽培系统
吉林延边苹果梨栽培系统
黑龙江抚远赫哲族鱼文化系统
黑龙江宁安响水稻作文化系统
江苏泰兴银杏栽培系统
浙江仙居杨梅栽培系统
浙江云和梯田农业系统
安徽寿县芍陂(安丰塘)及灌区农业系统
安徽休宁山泉流水养鱼系统
山东枣庄古枣林
山东乐陵枣林复合系统
河南灵宝川塬古枣林
湖北恩施玉露茶文化系统
广西隆安壮族“那文化”稻作文化系统
四川苍溪雪梨栽培系统
四川美姑苦荞栽培系统
贵州花溪古茶树与茶文化系统
云南双江勐库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
甘肃永登苦水玫瑰农作系统
宁夏中宁枸杞种植系统
新疆奇台旱作农业系统
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
河北迁西板栗复合栽培系统
河北兴隆传统山楂栽培系统
山西稷山板枣生产系统
内蒙古伊金霍洛农牧生产系统
吉林柳河山葡萄栽培系统
吉林九台五官屯贡米栽培系统
江苏高邮湖泊湿地农业系统
江苏无锡阳山水蜜桃栽培系统
浙江德清淡水珍珠传统养殖与利用系统
安徽铜陵白姜种植系统
安徽黄山太平猴魁茶文化系统
福建福鼎白茶文化系统
江西南丰蜜橘栽培系统
江西广昌莲作文化系统
山东章丘大葱栽培系统
河南新安传统樱桃种植系统
湖南新田三味辣椒种植系统
湖南花垣子腊贡米复合种养系统
广西恭城月柿栽培系统
海南海口羊山荔枝种植系统
海南琼中山兰稻作文化系统
重庆石柱黄连生产系统
四川盐亭嫘祖蚕桑生产系统
四川名山蒙顶山茶文化系统
云南腾冲槟榔江水牛养殖系统
陕西凤县大红袍花椒栽培系统
陕西蓝田大杏种植系统
宁夏盐池滩羊养殖系统
新疆伊犁察布查尔布哈农业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