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 · 乡村振兴战略

发布时间:2018-04-09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本文文末附《意见》全文)。这是新世纪以来第15个以“三农”工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中央财经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第一时间接受采访,全面解读文件精神。

【管全面、管长远的“三农”工作重要文件】

韩俊说,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讲意义、定思路、定任务、定政策、提要求。与以往相比,今年的文件有两个重要特点——管全面、管长远。

“以往的中央一号文件讲农业问题、讲农村经济发展讲得比较多。”韩俊说,“今年的文件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对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都作了全面部署,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的重要行动。”

他解释说,乡村振兴是以农村经济发展为基础,包括农村文化、治理、民生、生态等在内的乡村发展水平的整体性提升,是乡村全面的振兴。

他强调,二十字总要求的这五句话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可分割,应注重协同性、关联性、整体性,不能顾此失彼、只抓其一不顾其他。

韩俊同时表示,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的大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文件按照“远粗近细”的原则,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三个阶段性目标任务作了部署。

这三个目标任务分别是:

  • 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

  • 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

  • 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强化乡村振兴的制度性供给】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这是文件的一个重要内容。”韩俊说,“实施振兴乡村战略,必须抓住‘钱、地、人’等关键环节,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促进公共资源城乡均衡配置。”

障碍怎么破?韩俊结合中央一号文件内容指出三个关键——

  • 解决“钱”的问题,关键是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

  • 解决“地”的问题,关键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土地要素城乡平等交换机制,加快释放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红利。

  • 解决“人”的问题,关键是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创新乡村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造就更多乡土人才,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

韩俊指出,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仍然是深化农村改革的主线,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政策问题。文件对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部署了许多重大改革任务,如部署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按照“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的方向,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改革。

他强调,这项改革不是让城里人到农村买房置地,而是吸引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流向农村,使农民闲置住房成为发展乡村旅游、养老、文化、教育等产业的有效载体。

【确立乡村振兴战略“四梁八柱”】

韩俊说,乡村振兴讲究的是实干。文件谋划了一系列重大举措,确立起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四梁八柱”。

——有国家战略规划引领。文件提出,制定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规划通过与文件对表对标,分别明确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2022年召开党的二十大时的目标任务,细化实化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

——有党内法规保障。文件确定,研究制定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把党领导农村工作的传统、要求、政策等以党内法规形式确定下来,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有一系列重要战略、重大行动和重大工程支撑。如,制定和实施国家质量兴农战略规划、实施数字乡村战略等,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制定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指导意见、实施产业兴村强县行动等,以及建设一批重大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实施智慧农业林业水利工程、切实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等。

——有全方位的制度性供给作保障。文件围绕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鼓励引导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等方面,部署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和制度建设。

文件对农民关心的关键小事也做出全面部署。如,坚持不懈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畜禽粪污处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废弃农膜回收、病虫害绿色防控,在村庄普遍建立网上服务站点,集中清理上级对村级组织考核评比多、创建达标多、检查督查多等突出问题,推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等。

【坚持和完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

韩俊说,在完善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方面,文件提出一系列新要求:

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

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每年要向党中央、国务院报告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展情况。

建立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绩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

在加强“三农”工作队伍建设方面,文件也有“实招”。如:建立选派第一书记工作长效机制,全面向贫困村、软弱涣散村和集体经济薄弱村党组织派出第一书记。把到农村一线工作锻炼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注重提拔使用实绩优秀的干部,形成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的用人导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新旗帜。”韩俊最后表示,“必须夯实责任,做到认识一致、步调一致,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真正落到实处。”

【精简版】

中共中央 国务院

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二)目标任务。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是:

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

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

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三)基本原则

——坚持党管农村工作。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

——坚持乡村全面振兴。

——坚持城乡融合发展。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必须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

(一)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

(二)实施质量兴农战略。

(三)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

(四)构建农业对外开放新格局。

(五)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格局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一)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二)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

(三)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四)增加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

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一)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

(二)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

(三)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

(四)开展移风易俗行动。

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必须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一)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二)深化村民自治实践。

(三)建设法治乡村。

(四)提升乡村德治水平。

(五)建设平安乡村。

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塑造美丽乡村新风貌

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要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按照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要求,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把乡村建设成为幸福美丽新家园。

(一)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二)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增收。

(三)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挡升级。

(四)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五)推进健康乡村建设。

(六)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增强贫困群众获得感

乡村振兴,摆脱贫困是前提。必须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既不降低扶贫标准,也不吊高胃口,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精细的工作,坚决打好精准脱贫这场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攻坚战。

(一)瞄准贫困人口精准帮扶。

(二)聚焦深度贫困地区集中发力。

(三)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

(四)强化脱贫攻坚责任和监督。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要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着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一)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二)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三)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四)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汇聚全社会力量,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造就更多乡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

(一)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二)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三)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

(四)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

(五)创新乡村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

开拓投融资渠道,强化乡村振兴投入保障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要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确保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持续增加。

(一)确保财政投入持续增长。

(二)拓宽资金筹集渠道。

(三)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坚持和完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部署,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提高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大意义的认识,真正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把党管农村工作的要求落到实处。

(一)完善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

(二)研究制定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

(三)加强“三农”工作队伍建设。

(四)强化乡村振兴规划引领。

(五)强化乡村振兴法治保障。

(六)营造乡村振兴良好氛围。

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迎难而上、埋头苦干、开拓进取,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