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的灵魂在乡村--乡村的绅士化

发布时间:2018-05-22

20世纪1960年代末,位于伦敦中心偏北,大伦敦下属的伊斯灵顿区(London Borough of Islington),发生着这样一幕:

一个又一个的贫苦劳工民区被中产阶级入侵,当那些破落的房舍租约期满后,就摇身变成了高雅而昂贵的大宅……绅士化的过程一旦展开,就只有义无反顾地加速进行;而直至所有原居的劳工阶层居住者都迁出后,整个社区面貌就彻底地改变了。

此情此景,被英国社会学家露丝•格拉斯(Ruth Glass)予以关注,并首次称之为“绅士化”,或“中产阶层化”(Gentrification),用这个源自英文“gentry”(绅士,贵族)引申 而出的概念,来指涉在城市中心一些下层阶级(工人阶级)居住的衰败区域,中产阶级进入再造,并重构社区空间,由中产阶层替换低收入阶层,从而塑造新邻里的过程。

中国作家贾平凹说起家乡,总是两眼放光,欲哭无泪。他曾一再呼吁保护古村古镇和乡村的自然风貌,在全国政协会议上他多次提案,希望在城镇化进程中兼顾保护传统村落文化。面对英伦美丽如画的乡村,难道中国准备在城市化进程中埋葬更多乡村美景吗?

英国作家杰里米·帕克斯曼认为,在英国人的脑海里,英国的灵魂在乡村。

这位作者写过一本书,叫《英国人》,在对自己的国家有过深刻认识之后,他有资格这样说。帕克斯曼说:英国人坚持认为他们不属于近在咫尺的城市,而属于相对远离自己的乡村,真正的英国人是个乡下人。

英国的贵族对于乡村生活的热爱,对整个民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一个真正的英国绅士,一定是热爱乡村野趣的。如果说英国的灵魂在乡村,那么,中国的灵魂在哪里呢?

      英国是一个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在 “日不落”时代,它就是工业化与现代化的代名词。这样的认识定位,显然忽视了英国的一个根本属性,其实它更是一个有着古老农业传统的国家。

有着五千年历史的中国,也一直说自己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国家,在三十年的经济进步之后,广大的农村地区却迎来了一场城镇化与城市化的改造,这是一种远见,还是一种短视呢?不妨看看这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表现吧!

      在很多国家,城市往往意味着更高级的文明、更优雅的行为和更舒适的生活,是社会名流和各界精英的聚集地;而在乡村居住的多是生活比较艰苦的农民,他们文化程度比较低下,举止行为比较粗俗。

在中国,农村常常与贫穷落后,与愚昧低俗划等号。可是在英国,情况却是相反。城市在英国人心目中仅仅是一个聚会的场所,大部分生活优渥的家庭都只在城里度过忙碌的工作时光,在喧嚣之后,又一如既往地返归乡村生活。

一、

目前,城市的“绅士化”已演进成全球化趋势,在欧洲、北美和澳洲的许多城市出现大规模的“绅士化”运动,而且在发展中国家、甚至贫穷国家中的城市也已出现。“绅士化”的发展范围及程度,动力机制,及其引发人口、社会、经济、文化和物质景观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所有这些呈现作一个颇为复杂的后工业城市现象。

城市绅士化,其成因和基本特征是:

城市中心衰败区域低廉的住宅价值和潜在的土地价值形成“地租落差”(rent gap),吸引资本投资逐利;城市由传统工业制造业转型为以服务业为主导,白领职业阶层集聚于都会大城市;新中产阶级(绅士化群体)的文化选择偏好;绅士化地区的社会阶层随着高收入群体的侵入而提升;城市社区物质景观发生改变;低收入阶层直接或间接地被替代;居民职业、收入、生活方式等的结构性变化。(参见宋伟轩《西方城市绅士化理论纷争及启示》,《人文地理》2013年第1期)

城市绅士化,在城市生活空间的重塑、居住空间分异、社会组织结构变迁的过程中有着重要影响,而且随着不断地发展深入,绅士化现象日趋多元化,不仅仅局限于城市内部空间,而且溢出到城市郊区、农村地区,产生乡村的“绅士化”(rural gentrification,greentrification)。

再看英国,英国人对于乡村生活有着与生俱来的热爱。英国乡村不但生活舒适,就连天气和教育环境都比城里更好。最让城里人想象不到的,是乡下人的收入都比城里人高。

在乡下,他们可以更加自由自在地生活,耕作土地、装饰自家的庄园、庭院,迷人的乡村景色遍布周围。许多的社会的精英从乡村里走出来,他们热爱自己的家乡,发达之后首先想到要把乡村变得更加美好,而不是为了一张 “城市户口”而背井离乡,从此不归。

二、

乡村地区的绅士化现象,最早由英国社会学家帕森斯(Parsons)在对英国乡村居民的阶级组成研究中提出。帕森斯以及之后的一些英国学者的研究表明:“乡村绅士化现象从其社会与人口表现上看,主要是指城市中产阶级向乡村聚落迁移,寻求居住与休闲空间,从而造成乡村社会阶级结构的改变,并造成乡村地区的住房紧张与原居民的搬迁。”

“中产阶级在厌倦了单调、乏味、标准化的郊区化居住之后,开始将目光投向乡村社区。乡村聚落提供给中产阶级一种自然的生活方式与休闲空间,而中产阶级亦将其自身的文化身份镶嵌在乡村景观之中。而对于乡村独特的文化特质与自然环境的消费,又会引发乡村地区的文化内涵与物质景观进一步的演变与重构,尤其是对乡村地区的经济结构、人口结构以及绅士(gentrifiers)群体与本地的乡村居民直接的冲突与协调,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何深静等《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乡村绅士化的时空演变特征》,《地理学报》2012年8月)

以英国乡村的绅士化发展特点来观照中国乡村现实,可以发现目前国内乡村业已初现绅士化状况,譬如那些活跃在都市郊区形形色色的画家村、艺术乡;以拙朴民风、百年古居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著称的古村落;借助乡村绿色生态、文化民俗资源开展休闲旅游的度假村、休闲农庄、观光园等;遗世独立、文化独特的少数族裔聚居村落等等,这些乡村大世界的一隅,已经或正在步入绅士化的进程。

在上述这些乡村社区,城市中产阶层越来越多地进入、居住、工作、生活,重新活化了本已荒芜凋零了的乡村。一些古老陈旧的民居得以修缮、改造,在建筑外立面如旧的改造过程下内部陈设现代舒适,乡村的物质景观得到改变和重构,使之更适应中产阶层的审美趣味;中产阶层的工作、生活方式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原住民的生活习惯,其经济消费能力和行为活动改变着乡村的经济结构,带动了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过去传统农业为主的生产活动转型为多元化的生产活动,如景观管理等非农活动,拓展了农业地区的生产空间。原住民的职业和收入也有了明显改变和提升。

深圳大芬村的发展案例,可以看出乡村绅士化一个侧面。大芬村占地面积0.4平方公里。1989年,香港画商黄江来到大芬,租用民房招募学生和画工进行油画创作、临摹、收集和批量转销,由此将油画产业带进了大芬村。1998年,当地政府开始对大芬油画村进行环境改造,将大芬油画村作为独特的文化产业品牌进行打造,先后建成“红楼”、“美术馆”等多个专业场馆,并且规划建设公共租赁住房,放宽文化市场准入条件。截至2008年5月,大芬油画村以油画为主的各类经营门店近800家,居住在大芬村内的画家、画工5000多人,形成了以大芬村为中心,辐射闽、粤、湘赣及港、澳地区的油画产业圈。原住民和外来人口加入了油画产业链,并培育良好的社会生态和社区氛围,形成有机循环生长,活化了乡村社区。

徐志摩最著名的诗作《再别康桥》(现通译为剑桥),作于1928年的,如今诗人已逝,而康桥边金柳与桥下的碧波,却一样能激发游客的兴致。每年,都有不少中国游客手捧这首诗游览康桥,面对着一片英国典型的乡村景致,性质勃勃地猜测,那些典雅而富古香的小桥流水,究竟哪一块,才是引得徐志摩诗兴大发时所面对的景色。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康桥距离伦敦不远,而那里的风景,已与那座英国都市全然不同。能追溯到十五世纪的建筑隐匿于郁郁葱葱的树木中,而这些风景,与八十年前的诗人所见,并无太大不同。

英国的许多大学就建设在乡村,他们没有把乡村土地上的一切先夷为平地,然后用水泥森林代替原先的植物森林。中国各地兴起的大学城,在三十年前,这片土地上也是田原风光,一派自然生态的生活气息,如今已与都市别无二致。

英国的大学是镶嵌在乡村里的风光,这里首先是乡村,是森林;其次才是建筑,才是师生。剑桥大学如此,牛津大学也是如此。一所大学,就是一个乡镇,让自然的幽静,化为思想的幽远。

如果在英国的乡间游历,便会发现许多像康桥这样,保持着淳朴乡村景色的小镇,整个英国还保持着一派田园风光,一如百年前众多画家诗人所吟咏描画的模样。

作为最先发生工业革命,曾经深受环境污染之害的国度,这些乡村风景,在不断扩张膨胀蚕食周边环境的都市冲击下,仍能保存得这样完整,这份功劳,至少大部分可以归于英国的乡村保护协会。可是,中国的乡村保护协会在哪里?

1926年,英国城镇规划委员会主席帕特里克·艾伯克隆比爵士发表了《英国的乡村保护》一书。在这部宣言一样的书中,艾伯克隆比对城市到郊区街道两侧带状发展而出现大量建筑群的问题提出了质疑:

他认为,这种随着经济的发展带来的城市扩张,缺乏统一的管理规划,使城镇和乡村之间如同连续的消费品传送带,而没有明显分界线;此外,大量轻工业工厂、郊区住宅、广告牌等也扩张到了乡间,最终,城市的发展将会侵吞整个乡村的自然与传统人文景观。

在这部书中,艾伯克隆比更呼吁成立一个相关的委员会,作为与城市无限制扩张抗争的手段与组织,这一提议受到了当时不少人的支持和肯定。于是在当年10月7日,英国乡村保护协会宣告成立,艾伯克隆比爵士也顺理成章成为这一组织的荣誉秘书长。中国作家贾平凹说起家乡,总是两眼放光,还是眼圈红红欲哭无泪?他曾一再呼吁保护古村古镇和乡村的自然风貌。为此,贾平凹曾经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多次提案,希望在城镇化进程中兼顾保护传统村落文化。

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很多地方的历史风貌惨遭破坏,新建了许多现代化的建筑和设施,但大同小异的城镇、村庄风貌,失去了各自独有的地方特色。如今,不仅仅是贾平凹欲哭无泪,有多少中国人永远失去了家乡而欲哭无泪。面对英伦美丽如画的乡村,难道中国准备在城市化进程中埋葬更多吗?

人口的不断增长使城市变得拥挤,为此英国建筑师雷蒙德·昂温也提出了他影响广泛的主张:拥挤的生活一文不值。

也正是在逐渐失去之时,人们开始思考英国乡村的存在意义。当时的首相斯坦利·鲍德温爵士也曾说过:对我来说,英格兰就是乡村,乡村才是英格兰。

而自行车旅行、乡村漫游、甚至民间文化,更是在广大的中产阶级中前所未有的盛行。建筑师雷蒙德·昂温最受好评的经典花园式建筑代表作,就是隐藏在青翠的花园和树木之间、类似旧式英国农舍的设计


英国乡村有很多豪华又朴素的府邸。典型的村庄是建在古老的教堂以及舒适的小酒馆周围的。在这里,生活节奏变得缓慢。在舒适的乡间酒馆里边烤火边喝麦芽酒、品尝苹果派,是英国人长期以来的习俗。

英国的乡村,有教堂、乡村旅店、还有许多餐厅、茶室和商店,房屋大多数都是石头建筑。如果只是匆匆一览而过,是无法真正欣赏到这里的美丽情调的。

在英国的乡村,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找到挂着“B&B”招牌的小旅舍,尤其是在乡村的路上,这样由当地人自己经营的“农家客栈”随处可见,成为英国的一大特色。

B&B,其实是Bed and breakfast的缩写,意思是“提供床铺和早餐的家庭旅社”。这样的家庭旅社很容易找到,尤其是在收获的季节,小屋外面醉人的苹果香和熟透了的苹果落到地上发出的噼啪声就可以带着你找到一个温馨的家庭旅社了。

英式乡村庄园酒店绝对是英国贵族的心头爱。有人说,只有入住一次庄园酒店才是真的体验过英式乡村生活;也只有在乡村,才能更加彻底地体验到庄园酒店的魅力:天刚蒙蒙亮的时候,月亮如同一笔清淡的水墨挂在庄园教堂尖尖的塔顶,略显清冷;渐渐地,淡淡的太阳光线穿过低低的云层射过来,历经百年的酒店大堂在晨光之中庄严而又古朴,挂着露珠的红色藤蔓爬满了墙壁,编织着庄园悠远的历史;大堂门口的一片空地上,黄白相间的牛儿正悠闲地吃草,突然间,太阳完全升起来了,整个庄园酒店也变得金灿灿的,阳光透过玻璃窗打在房间的四柱床上,一切看起来都是蜜色的……

三、

乡村绅士化现象的出现,基于文化、社会和经济方面的多种驱动因素:

文化驱动,是乡村绅士化的重要推动力。恰如城市绅士化的动因一般,城市产业结构由传统制造业转向以服务业为主的后工业产业结构,大量的白领阶层替代了蓝领工人阶层,其文化需求和生活趣味导引之关注城市内城区域。时下,中产阶层的工作、生活方式业已产生新的变化,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移动甚至居家办公的实现,以及新生许多职业灵活多样的工作方式,使得困居一地的生活、工作方式被打破,人们可以自由选择工作生活的地方。乡村的田园风光和古朴民风,正好满足了中产阶层对于乡村自然环境和民俗文化需求,深深赢得中产阶层的青睐,成为他们继郊区之后又一个新的栖居地。

社会驱动,是乡村绅士化的又一重要动因。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经济理性的肆意扩张,物质欲望的负累沉重,压制了精神思想、心理情感的自由空间。都市社会普遍弥漫的压抑感,都市人生活“幸福感”的缺失,人际关系疏离而至的“无缘社会”,等等,已使社会面临种种危机。寻求一种新的生活工作方式,使人的个性、情感、精神自由释放,重构与自然、社会及其他人的关系,恢复社会活力,已是许多人的愿景。因此,“极简主义”、“土食主义”、“慢生活”、“断舍离”、“半农半X的生活”,就是这种诉求的反映。人们期冀通过对工业社会思想误区的批判和调整,走进乡村,回归自然,放飞心情,健康生活,解脱现代社会的生活和工作压力,重构一个自由、轻松、愉快的社会空间。

经济驱动,是乡村绅士化的一个生产层面的重要动因。众所周知,乡村在工业化、城市化的冲击下业已走向凋零萎缩,农业生产的重要性降低,农业经济衰减;资本向城市和大都市集聚,进一步加剧城乡差距;农业生产的艰难及其低效,农村生活的困顿,导致农业生产积极性不高、农村人口的外流等等,这些农村困境缘于一直以来的工业化思维的结果。在工业化视域中,农村只是一个农产品和廉价劳动力的供给基地,很少受到逐利资本的光顾,所以农村事实上也形成一种类似城市“地租落差”的状态,农村资源的实际价值远远被工业化市场价值评估系统低估了。

随着工业化经济的高物质资源消耗、高碳排放和环境损耗的发展模式,转向为向低物质资源消耗、低碳排放和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模式,囿于传统工业化思维观念下的农村资源价值得以重估,乡村的绿色生态、文化民俗资源,如自然环境、山水风光,农业(游牧、狩猎或渔业)生产生活民俗,宗祠族谱、乡规民约,民间信仰,传统工艺,以及由此产生的审美体验、愉悦情感等,将得到充分认识,其潜力也得以焕发,在新型经济发展模式下发展现代农业及其农村文化产业,生产和提供全新的产品和服务。

也正是在这样一个农村发展的新思路、新资源和新机制的情境下,各路资本开始下乡,甚至许多跨界资本纷至沓来。如近期以来的恒大进军现代农业,网易投资养猪业,京东种植“有机大米”,柳传志培育猕猴桃和蓝莓,李嘉诚投资高科技植物鸡蛋,奇虎360的周鸿祎开卖大米,阿里100亿布局农村电商……“褚橙”“柳桃”“潘苹果”,不一而足。“下乡资本”不仅涉足果蔬、畜禽等传统种植、养殖业,而且对绿色有机农业、生态休闲观光农业等现代农业更是趋之若鹜,因应了时下人们对于有机健康生活和休闲旅游的需求。

正如英国莱斯特大学学者马丁▪菲利普斯(Martin Phillips)所指出的:随着乡村传统的农业、矿业生产力的下降,乡村景观、乡村空间与乡村的建成环境对资本的吸引力下降,潜在的资本价值不能实现为实际的货币价值,而乡村绅士化过程由于需要在自然环境、住房、服务业等领域对乡村空间进行系统的消费,因此客观上成为了填补乡村经济资本缺口的重要途径。 (何深静等《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乡村绅士化的时空演变特征》,《地理学报》2012年8月)

乡村的绅士化,改变了乡村的原有面貌,打造出新的绅士化景观(gentrifying landscape),推动了乡村社区的活化、重建和更生,不失为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的一条新路径。

假日的早晨,田野一片静谧,教堂响起庄严的钟声,优美的小河穿过宅邸前鲜绿的“地毯”,在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下扩展成一片明净的湖水,农夫们装扮一新,面容红润,心怀喜悦,平静地穿过青葱小路拥向教堂。

英国乡村的美景不只是单纯的美丽和静宜,历史积淀出乡村之美的淡雅和从容,而时间则将这种美炼就得愈渐醇香,愈渐真实。

习da访问英国期间,东道主把贵宾安排在英国官方乡间别墅契克斯下榻,这是一个最高的礼遇。位于英国白金汉郡艾尔斯伯里镇东南方的奇尔顿山脚下的契克斯,建成于16世纪,是一幢具有都铎风格的庄园宅第,这里曾经接待过美国总统里根和布什、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俄罗斯总统普京、德国总理默克尔等一批足以影响世界的大人物。

这次,中国领导人将带去来自东方的习习和风。想一想,在中国的乡村,能够找到一处建于16世纪的中式建筑,隆重接待一位远道而来的国家元首吗?中国的灵魂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