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立足“五个着力”加快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

发布时间:2018-06-08

攀枝花市立足“五个着力”

加快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

攀枝花地处川西南、滇西北交界部,始建于1965年,是 “三线建设”期间在一片不毛之地上创造的“百里钢城”奇迹。近年来,攀枝花市加快推进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初步建成世界第一的钒制品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钒钛原料基地、全流程钛工业基地和含钒钛机械制造业基地。201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44.25亿元,同比增长7.4%,人均GDP突破9万元,居四川省第一,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取得阶段性成效。有关经验和做法如下。

一、着力完善体制机制,激发振兴发展活力

一是推动投融资体制机制创新。充分发挥社会资本在基础设施供给侧改革领域的力量,依托PPP模式投资50亿元全面启动全市钒钛高新区、创新开发园区、格里坪园区基础设施综合配套工程PPP项目,不断提升承接区工业项目承载能力。设立钒钛资源开发、康养产业2支投资基金,总规模150亿元,重点支持钒钛资源开发以及钒钛、康养产业项目。二是深化国企改革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把效率变革作为改革的重点,全面深化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不断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2017年,全市四大企业(攀钢、钢城、攀煤、二滩)发展稳中有升,完成工业总产值602.7亿元,同比增长19.6%,拉动全市工业总产值增速6.6个百分点。同时,积极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民营中小微企业梯队成长,民间投资增长14.5%,增速为近五年最快。

二、着力推进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协同发展

一是发挥气候优势,做大现代农业。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抓手,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晚熟芒果、早春蔬菜等16个现代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第一产业总产值达到63.52亿元,增长4.2%,居全省第2位。二是深挖资源优势,做精特色工业。以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为抓手,抓实钒钛“五个一工程”(一个部省市共建的国家钒钛重点实验室、一个具有标准主导权的国家钒钛质检中心、一个聚集全国钒钛交易资源的国家钒钛交易所、一个“高”“新”特色鲜明的国家钒钛高新区、一批有实力的钒钛企业)建设,积极开展“五大领域”(财税、供地用地、直供电、资源配置管理、生态补偿)先行先试。2017年全市钒钛产业总产值212.73亿元,同比增长48.24%,全市工业逐步由钢铁经济为主向钒钛、钢铁经济并进转变,由初级产品向精深加工转变。三是突出区域特色,做强服务业。以全国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为抓手,培育壮大五个“康养+”(“康养+农业”“康养+工业”“康养+医疗”“康养+旅游”“康养+运动”)产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科技服务、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加快发展。2017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30亿元,增长8%。

三、着力推动搬迁改造,优化发展环境

一是加快城区老工业区“退二进三”。整体搬迁原橡胶厂、大修厂、啤酒厂等老工业企业,在腾退土地上新建东盟国际商贸城、星瑞时代广场、御湖花都等城市商业综合体,不断完善城市主体功能。二是淘汰过剩产能。通过兼并重组、债务重组、破产清算等方式,引导洗煤、选矿等过剩产能在供给侧减量,实现市场化清退,先后关停、取缔、淘汰企业168家,技术改造升级企业27家,退出低效煤炭产能87 万吨、铁精矿产能200万吨,淘汰落后钢铁产能25万吨。三是改造利用老旧设施。依托老工业区原有厂房、设施等基础条件着力引进苏铁福镇文化创意工业旅游服务基地、攀西“汽车与养生”大型文化创意产业园等文化产业项目。

四、着力鼓励创新创业,激发转型内生动力

一是深入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大力提升研发投入,推动科技创新引领经济发展,2017年全市科技研发投入22.9 亿元,占GDP 比重2%,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6%,一大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落地实施。高炉渣提钛及综合应用、氯化法钛白原料生产关键技术成功突破,实现炉渣资源的变“废”为宝,将带动形成60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再造一个“攀钢”。二是加快创新平台建设。2017年,建成全国唯一专业从事进出口钒钛产品检测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获批高速重载钢轨研发与制造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全市各类创新创业平台总数达到53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22家)。三是加速人才引进培养。出台《攀枝花人才新政七条》,全年引进硕士以上高层次人才131名。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宁显海在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焊接项目比赛中荣获金牌,实现焊接项目世界大赛两连冠。

五、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群众获得感

一是全面完成2017年十大民生工程和十件民生实事。落实项目资金52.48亿元,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超过65%。全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8.4%,森林覆盖率达到60.1%。二是统筹推进老工业区搬迁改造与棚户区改造等重点工作。通过货币化安置、老旧社区改造、“三供一业”改造等方式,着力改善老工业区居民居住条件,成为全国老旧小区改造试点城市、中央财政支持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三是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加强供水、燃气、排水管网建设和老旧管网改造,完善污水和垃圾收集处理设施,优化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加强路网衔接连通。2017年,累计投资91亿元实施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老工业区学校布局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