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的理念一经提出,迅速热了起来,各地政府很热,市场也很热。中国经济自进入新常态以来,出现这两种都热的情况非常少。政府热的很多,但市场不一定热,其标志就是民营资本不跟进,国企跟进还不能完全作为判断标准。
但是特色小镇的理念提出来后,民营资本也非常热,从阿里巴巴到华为、从万科到万达,几乎所有的大企业集团都在涉足,这个现象十分罕见。
上述因素叠加在一起,特色小镇成为新常态以来不多见的、吸引力非常大的投资的新领域、发展的新平台、新型城镇化的新空间,同时也是旅游业发展的新空间或新平台。
大势:静悄悄的变革
近现代以来,随着现代城市的兴起,我国都是乡村资源往城市里输入。但是近两三年以来,城乡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城市资源也开始走向乡村了,可以这样说,出现了城乡资源双向流动的趋势。
其中有几个要素我们可以分析一下。首先是技术的突破。高铁、高速公路和航空大众化,汽车进入家庭,互联网的大发展等,极其深刻地改变了城乡之间的区位不同,距离障碍消失了,过去乡村的区位劣势基本不存在了,现在看来,还可能是一种优势。
此外,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以能源、原材料、重化工为主的传统产业,包括煤炭、钢铁、风力发电、水泥、光伏等,都出现了严重过剩,传统资源的价值相对下降,石油、煤炭等一次性化石资源的价格下降很多。10年前,山西大同的煤炭价格曾在历史高位,大约2000元一吨,现在的价格仅为200元一吨。
与此同时,新的要素资源的价值在上升,我们可以称之为非传统资源,比如青山绿水、蓝天白云、传统村落、区域特色文化,以及非常重要的传统乡村的生活方式。当然还有一些资源的价值也在上升,比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
总之,轻资产的这类资源,价值在上升。这一上一下,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变化。“老婆孩子热炕头、两亩土地一头牛”,没有什么时间观念,以前都是不被推崇的生活方式,也不被视为资源。但是现在不同了。
概括一句话,就是乡村的价值在提升,传统的慢生活、乡村景致,也就是传统乡村生活的整体价值在提升。
还有就是电子商务的发展,正在或者说已经深刻改变了乡村的消费模式和消费形态。去年“双11”过后,学者们研究消费数据发现,中国人的网上购物行为,乡村人一点不少于城市人,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也一点不少于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人。这种情况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从城市的角度来看,最近若干年以来,高房价、交通拥堵、雾霾等“大城市病”深深困扰着人们,甚至可能会影响到下一步中国经济的发展、人口的流动以及旅游的热点。高房价让许多人无法在城市中生存下来;雾霾的长期化,则有可能使城里人到乡村度假、养生养老成为下一波相当重要的推动因素。近几年的乡村旅游热与此高度相关。
北京、上海这些地区的退休老人,完全可以支付他们在江西婺源、海南、广西等地的日常生活,许多老年人干脆就在那里长期居住。间歇性的、长期半长期地逃离大城市,成为一种潮流。这实际上是一种新的、巨大的消费力量去往乡村,是城市消费的外溢。如果雾霾长期化的话,这将成为一种常态。对于中国这种人口大国来说,常态就意味着几千万人的消费市场。
特色小镇兴起的另一个大背景是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特色小镇可以视为一个点,激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包括发展新经济。比如现在出现了互联网小镇、基金小镇、梦想小镇、创意小镇等。
特色小镇兴起就是这两个原因:发展新兴产业,一定是在某一个点上,星星点火式地来推动,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另一个就是乡村价值的提升,城市人的新选择,这也是一种产业需求,对健康产业、旅游产业的需求。
常势:差异化的命脉
特色小镇可以分为发展新经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特色小镇,和以农村软资源开发为主的文化旅游型特色小镇。
其中,文旅特色小镇利用秀美山川、良好生态,或新鲜果蔬、风味美食,或传统建筑、历史渊源,或悠久文化、特色风情,加之宁静散淡的氛围和相对低廉的价格,对城里人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形成一种现实需求。人们的生活追求正在由一般的物质层面,向精神及人文层次演进,休闲、养生、探险、游历、摄影、写作、交友、亲子等特色需求,使这一市场还在持续扩大之中。
文旅特色小镇是一个支点,可以引导和吸引大量农民直接或间接参与到接待、旅游服务和农产品零售等行业中。其中“吃”和“购”与农副产品密切相关,可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和向非农领域转移,拉动一、二、三产业发展,形成一业带百业、一业举百业兴的联动效应。
通过文旅特色小镇这个载体,把农村闲置的青山绿水、田园野趣、生活方式、传统文化这些沉睡的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是推动城乡一体化的有利抓手。文旅特色小镇可以带动城市资本下乡,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卫生,也是农民就地就业、就地城镇化的有效形式。
古村古镇要生存,一定要与大市场对接,解决资金问题;
一是让自身价值换取市场资金,给投资者和当地人以持续回报;
二是当古村古镇成为可以赚钱的文化旅游产品时,保护就有了真正的动力和能力;
三是建设开发要转型升级,从卖有形商品转向卖无形文化、卖传统生活方式、卖穿越之体验、卖思古之环境、卖原生态之特色。
文旅特色小镇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要真正体现特色,走差异化之路,特色是命脉。要改变以往以山寨、模仿、复制为特征的发展模式,形成或产业,或文化,或资源,或建筑的特色小镇。
有差异化才有特色,而差异化很简单,就是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我们生活在一个差异的世界,不必说国外,仅仅是中国,差异就太大了,从方言到饮食,各个方面都很不同。许多地方花了很多钱,建设起来的都是似曾相识的东西,规划图纸几乎一模一样,建筑材料都是相似的,把城市的一套又搬了过去。
浙江德清莫干山的“洋家乐”就不同,把当地能利用的旧东西几乎都利用起来了,这就是因地制宜。乡村为什么一定要建水泥路,石板路不好吗?如果一个地方有火山,用火山石铺设道路就很好。同一化的旅游只会越做越难。
小空间非常重要,策划界有一句话是“密度就是财富”。比如北京这样的城市,办一件小事要去很远的地方、花很长的时间,其实事情几分钟就办完了,很不宜居。宜居的标准很简单,联合国人居署提出的标准是可以量化的,就是要“方便”。小,功能融合,步行在半小时内就能办成事情,是宜居的标准。
这样既有利于服务业的发展,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有助于亲情的沟通、人际关系的改善。小城镇一定不能有大城市的人情冷漠。亲近自然、乡土情调、青山绿水、传统文化、熟人社会、浓浓的亲情等,这些都与规模大小密切相关。
趋势:生活化的旅游
“特色”和“小空间、大作为”,是特色小镇最重要的两个特点。具体到文旅特色小镇,可能还会有一些独特之处。
首先是融合、跨界、共享。这是新经济的理念,对于特色小镇和旅游业来讲,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理念。为什么许多地方的旅游长期停留在“门票经济”的阶段?就是因为没有吸引游客付费的极为丰富的、可选择的产品。
传统农耕文明、游牧文明、乡村文化、传统建筑、古村落、传统生活方式,是特色小镇开发的重要资源。生态型经济、原生态产品、绿色经济、信息经济,是特色小镇开发的基本特点。乡村旅游、民宿经济、原生态农牧产品、特色种植和养殖等资源开发的重要领域。传统农业文明、现代工业文明、生态文明与当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应当是特色小镇的追求。
文旅特色小镇一定要从走马观花型转变为生活居住型。小镇的设计要体现步行、方便、多样性、独特风格、特色文化,要生活导向、功能混合、高密度、紧凑型、微景观、密道路,基础设施最有效利用,这样能耗低、运营成本也低。小镇要有文化底蕴,以助于增强当地人的文化认同感和心灵归属感,也将积累、形成新的文化特质或亮色。
文旅小镇不一定需要巨额投资,镇区整体风貌应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延续自然发展的传统格局,尊重自然环境的特色。街区体现地域、民族、传统或时代特色,住宅建筑风格、色彩、体量要协调。规划建设要保持乡村风貌、拥有城市功能,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城乡一致化。总之,在形态上,城市应该是城市,乡村就应该像乡村。
文旅小镇是让城里人体验到一种不一样的生活方式。我们以前搞古镇开发,最大问题是见物不见人。把原来居住在里面的人迁走,按照商业化、盈利原则改造后,呈现出来的是一个大卖场,与当地人的生活完全脱节。改造一定要尊重当地的生态环境、文化生态、生活方式,做到融入、融合、彼此适应。
如果把城市的建筑模式搬到农村,就是社区化、房地产化、园区化,搞成了综合体、大卖场,是反生活、反常识、反生态的。古村古镇最重要的价值和灵魂,是要有原住民的居住和生活。当地人、企业、社区三位一体,形成小镇建设发展的利益共同体,当地人要认同规划、参与建设、分享成果,这一点在我国特别重要,是发展理念的一次重大提升,否则就是一个房地产项目。
建小镇不是盖房子,小镇里要有文化、有生活。三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小镇要有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强调“产业建镇”,就是要避免房地产化。培育新产业、调结构、创新、聚集人气、培育市场、文化、归属感和特色的形成,都是一个过程。
爆品符号产品让你的打开封闭之门;让你的形象深入人心;让你的经营之路腾飞自来。
爆款符号商业模式之所以受欢迎
爆款符号产品非常适合那些投入广告费用不多的中小企业、农副企业、新创立等企业。根据企业的需求,首先进行资源配置,其次梳理用户需求,第三设计产品、第四营销推广,打造属于自己的爆款符号产品。
如何打造爆款产品
当你做某件事的时候,你就要跟它建立起一种难割难舍的情结,不要拒绝它,要把它看成是一个有生命、有灵气的生命体,要用心跟它进行交流。企业爆款符号打造,是让用户有个直观的感受,成为引爆产品的启动点,从而不断地研发爆品符号产品,形成独特企业IP产品群,使用话题营销、口碑营销、社群营销等方式推出引爆用户的个性化、兴奋点和痛点产品,从而节约广告费用,才能让你的企业经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