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企一体化,贯穿袁家村两次“起飞”的制度枢纽

发布时间:2019-05-21

在袁家村两次“起飞”的过程中,村企一体化发展是贯穿始终的一个重要制度。正是这样的制度设计,为袁家村奠定了稳定、快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袁家村村企一体化的两个阶段

袁家村原本只是一个村,在乡镇经济迅猛发展的年代,这个小村子迅速实现了企业化的第一次转型。这一次转型,袁家村乘着乡镇企业的发展红利,迅速发展出了水泥、建筑、房地产、商业等多元化的产业格局。袁家村人也经历了第一次角色转型,从传统的农民变成了现代化的工人。而袁家村的第一代创业者代表郭裕禄也完成了从一个村长到企业家的角色转换。这就是袁家村村企一体化的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土地和资本驱动的村企一体化。

到了郭占武这一代,袁家村开始进入村企一体化的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与上一个阶段的不同在于,整个村子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本质变化。如果说,上一次村企一体化是中国社会传统城市化的缩影,那么,第二次村企一体化就是中国社会产业跨界升级的缩影,是创意驱动的村企一体化。

“村”是“企”的灵魂

从精神内涵来看,袁家村这三个字,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村子的名字,而是成为了一种精神的象征,对于每一个袁家村人来说,袁家村是他们共同的家园,是他们生存尊严的保障,是一艘生死与共的船。所以,袁家村三个字,是村企一体化的灵魂。

从行政体系来看,袁家村这三个字,为袁家村的企业化运作带来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正是因为有了乡村这样一个身份,使得袁家村在中国的行政体系中能够享受到很多政策上的红利。比如,郭裕禄时期的乡镇企业发展优惠政策,比如郭占武时期的文旅产业发展扶持政策。这些政策都是单纯的企业无法获取到的,只有在村企一体化的语境下才能够获取到。所以,在政策红利上,村企一体化的运作模式,让袁家村既能够拥有政策扶持之便,也能够拥有企业化发展的市场竞争力。在这个意义上,袁家村三个字,蕴含着具有乡村特色的经济学内涵,这个内涵也是村企一体化的灵魂所在。

“企”是“村”的翅膀

村企一体化的好处在于,能够让一个村子最大化地保留乡村本身的文化特质,又能够让一个村子避免掉进传统乡村发展的思想禁锢误区,在现代企业的机制中找到与外界接轨的最佳方案。所以,现代企业的发展理念也在很早就植入到袁家村人的集体意识当中,也深刻影响着郭裕禄和郭占武的治村方略,让这两个带头人能够怀着开放包容的心态面对一切外界的机遇和人才,为乡村发展注入时代血液。这一点,在郭占武打造小吃街的过程中就体现得非常明显,郭占武让很多外来打工的人做了小吃街的老板,帮助这些人发家致富,这种开放的精神是非常难得的。

比如,一位外来的残疾人,就是在郭占武的帮助下当了酸奶店的老板,成就了屌丝逆袭的致富传奇。而郭占武本人,却甘心把一切致富的机会给了别人,不管这个人是不是袁家村本村的人,他都以开放的心态去扶持、去接纳、去培育,正是在这种开放的语境下,越来越多的创业者聚集在了袁家村。正是每一位创业者的双手,编织起了袁家村腾飞的巨大羽翼。而这一切成就的取得,在于郭占武以超越村庄的视野去看待袁家村,在郭占武的内心,袁家村不是一个画地为牢的小村子,而是一个海纳百川的百年企业。

村企一体化语境下的组织重构

在袁家村村企合一的语境下,村干部本身都兼任着企业职务,他们既熟悉乡村的行政体系,也熟悉企业的运作原理,长期在行政制度和企业制度的双重语境中工作,就锻炼出了复合化的专业技能和思想素养。在这个意义上,袁家村的村干部也可以说是一群复合型的乡贤人才。所以,袁家村的组织关系是村民为主体、复合型乡贤为基础的组织关系。

这样的组织关系,让袁家村在发展过程中能够巧妙平衡企业的效率意识和乡村的公平意识,既激励大家努力做大蛋糕,又绝对不允许少数人占有大家的劳动成果。从而解决了经济学上的一个难题:公平与效率的兼顾问题。

村企一体化的语境,让袁家村的村干部既具备乡村干部的淳朴和温暖,也具备企业员工的理性和执行力,成为了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兼备的人才。一次考察中,袁家村的村干部早上五点送我去机场,在只睡了三个小时的情况下,这位村干部一边咬着辣条让自己保持清醒,一边开车。把我送到机场时,村干部说了一句:“老师,我把您送到了”。短短的一句话,让我感受到了村干部内心的柔软和温暖,也让我感受到了企业员工的刚性执行力——为了一个目标,可以用尽自己的全部能量。

村企一体化语境下的品牌溢价

在村企一体化的发展路径中,袁家村的品牌具备了立体化的溢价空间。
从政治品牌角度来看,袁家村三个字代表着乡村振兴的文化自信。在国内的行政体系中,不管是省长、市长,还是县长、村长,都会来袁家村参观学习,这种品牌号召力,正是来源于乡村振兴的文化自信。如今,行走在袁家村的街道上,也能看到乡村振兴的标语口号。虽然是一个旅游景区,但是,政治标语口号的出现则表达了袁家村人发自内心的文化自信,这种自信,影响着每一位前来参观的行政官员,也影响着每一位来此驻足的游客。袁家村的政治品牌不仅体现在标语口号上,也体现在很多官方媒体的报道上,国内的知名媒体基本上都对袁家村进行过报道,而且,在报道的时候,都会把袁家村的集体经济模式作为重要的篇幅来讲述,这样一来,袁家村本身所代表的集体经济的成功模式就会引发更多学习和讨论,从而改变全世界对中国农村的印象,在这个意义上,袁家村也是中国“三农”的一个品牌窗口。

从商业品牌角度来看,袁家村三个字代表着销售力。只要看到带有“袁家村”三个字的商品,人们就会产生一种天然的信任感。这种信任感,一方面来自袁家村高质量的食品供应链和高质量的商业策划运营能力,另一方面,也来自“袁家村”三个字传递出的乡土情感和乡愁情怀。这种商业上的信任感一旦建立,就可以为袁家村的产业延伸和产品延伸带来足够的底气,这也是为什么袁家村进城店、网店能够快速聚集人气的原因。

村企一体化语境下的社群运营

郭占武虽然是袁家村的掌门人,是村干部出身,但是,在社群运营方面,他也可谓是国内社群运营的专家。或许,他本人并没有感觉到自己有多少社群运营的专业知识,然而,他所做的事情就是社群运营的典型案例。
在村企一体化的语境下,袁家村形成了五种不同的社群,第一种是村民社群,第二种是创业者社群,第三种是管理者社群,第四种是打工者社群,第五种是消费者社群。

这五种不同的社群要在乡村文化语境下实现共荣,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袁家村之所以能够把五类不同的社群融合在一起,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带头人本身的人格魅力。

无论是郭裕禄,还是郭占武,都是善于“守虚”的人。这就跟中国的太极拳一样,内心“守虚”,才能练成无敌的武功。所谓的“守虚”,有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欲望之虚,为官一任,一定不能贪图个人利益,这一点,郭裕禄和郭占武都做到了,他们把个人利益“虚化”了,把集体利益“实化”了,所以,才能赢得五类社群的尊重和敬畏,才能拥有说一不二的村长魄力。第二层含义是知识之虚,这一点,在郭占武这里体现得比较明显,他把每一位来袁家村创业的人都奉为袁家村人的老师,不去干扰创业者的创新,不去对创业者指手画脚,这样的“虚”,为创业者提供了大显身手的舞台。第三层含义是格局之“虚”,郭占武喜欢在别人面前讲袁家村的不足之处,跟村干部开会喜欢挑毛病、找问题,这样的“虚”,为村干部打开了上升的空间,让他们时时能够具有危机意识,从而不断地在实践中改进和提升。比如,有一次郭占武批评一位村干部把村子里的某个景观设计得太突兀,影响了游客的整体审美。正是在这种近乎“洁癖”的审美意识中,袁家村打造出了一流的产品,也把村干部们培养成了专业的产品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