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志强:规划新时代与生态理性内核
过去我们提出过,规划应从单一的思想方法,走向复合的思想方法;从静态的思想方法走向动态的思想方法,从刚性的思想方法走向弹性的思想方法,从指令性的思想方法走向引导性的的思想方法。思想方法的改变是依托城市发展进行的。城市规划学会,没有停止过对中国城市规划的思想方法的探索。
在追求市场的单一逐利的思想方法,造成了大量问题。西方,也看到了单一模式的反思。这几年更多强调弹性规划、韧性规划等,都是强调单一模式无法解决城市的大量问题。因此规划的理性,必须要分清楚单一理性、简单理性和多元理性。个体理性与集体,学术理性与实践,技术理性与政策,工程理性与管理,市场理性与社会,这些结合,西方也在大量反思。
2015年12月,我们召开了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主题就是尊重城市发展规律,我们这几年的实践,进行了大量工作。建构了4代大数据库,集聚了八大类数据,卫片,航片,统计数据等,建构了城市树的概念,全球9516个城市的数据积累完毕,建立了城市树。以后做国际比较,将会更加具有可类比性,并进行了七大类的城市归类。
全新的感知,精确到人的行为,打破了各个行业的界限。中国规划,不应该回复到希腊的理性主义,不是60年代的理性主义规划,实际上,我们今天讲的理性,是有中华传统的理性。200年来,我们的理性受到西方大量冲击,中华理性是相对希腊理性来说更高层面的理性,这是一种对生命的整体的描述。
西方理性分析城市会带来谬误。我们应该以复杂的生态理性,来认识城市发展的规律。中国人历来是复合理性的代表,中国的理性思维:
第一,具有规律性,论语“天何言哉”,中国人非常重视规律。道法自然。
第二,具有整体性。
第三,具有包容性,有容则大。
第四,强调平衡性,阴阳之平衡。
第五,强调生态型,周易。
第六,具有永适性,“省”,强本而节用。
六个“性”放在这里,中国城市规划很有底气,具有天生的复杂思辨的能力。天人合一,城市系统和外部自然系统的合;系统内部的和谐,复杂多元,整体调和,不是单一的思维;代际永适。大数据不是简单的思想方法,更是生态学的思想方法。回到我们的主题,新时代的规划,一定是使用复杂的生态理性作为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