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中国城市更新和既有建筑改造典型案例
老旧小区改造(六)
重庆九龙坡区城市有机更新老旧小区改造PPP项目
申报单位:愿景明德(北京)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项目区位:重庆市九龙坡区
组织实施单位:九龙坡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投资单位:愿景明德(北京)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重庆渝隆资产经营(集团)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九源(北京)国际建筑顾问有限公司
设计时间:2020年
竣工时间:2022年7月20日
更新前土地性质:住宅用地
更新后土地性质:住宅用地
更新前用途:民用建筑
更新后用途:民用建筑
更新规模:102万㎡
总投资额:3.7亿元
更新缘起
项目位于主城中心城区,开发建设年代久远,特别是红育坡白马凼片区,绝大部分房屋房龄在30年以上,普遍存在楼栋老旧漏水、基础设施不完善、生态环境待提升、公共服务功能缺失等问题,居民群众要求实施改造的意愿十分强烈。
更新亮点
1.设计创新
基于对项目适老化建设和改造的实施,项目团队采用“体检、调研、评估、统筹、实施”五步走策略,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发挥专长,通过“三师进社区”,对项目范围内适老化设施进行体检分析,结合对小区居民进行调研,“听民意、汇民智、聚民心”,继而评估工程改造需求,提出设计方案。
2.技术创新
(1)九龙坡区老旧改造项目-白马凼示范区风雨长廊
白马凼示范区风雨长廊采用钢结构形式,彩色扣板搭建,利用风雨长廊将周边几栋楼的宅间连接在一起,不仅实用且美观,一方面将凌乱不堪的三线规整且收纳在风雨长廊顶棚,解决了线路凌乱不安全的问题;另一方面为老百姓遮风挡雨,解决一老一小的出行便利问题。
(2)九龙坡区老旧改改造项目-劳动三村适老化休息平台
劳动三村是传统重庆山地建筑,上坡下坎,老年人出行较为不便,除了设置适老化栏杆、扶手外,在其中一个45米长的提坎边增设了2处休息平台,给老年人一个缓冲、休息的场所,以减缓他们出行的疲劳感。
3.模式创新
突破改造项目小而散、收益不高、回报低,社会力量参与积极性不高的难点。重庆市九龙坡区创新采用PPP模式,政府通过提供引导资金,给予施工建设、经营资源等配套支持,引入市场主体从投融资、设计、建设、后续物业管理等全过程规模化实施“建设管理运营一体化”,挖掘片区闲置资产再利用,统筹实施基础类、完善类、提升类改造内容,培育项目自身造血机制,实现可持续运营。
4.运营创新
引入专业物业公司和居民自治相结合,探索智慧化管理模式:一是实施专业管理,引入专业物业公司入驻,负责项目改造后的区域化物业管理服务工作。二是实施自治管理,构建四级组织架构,即: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党小组分级领导下的小区自治领导小组,统筹组织、引导发动好整个片区、各个小区的自治工作;组建四支志愿者队伍,会同物业共建共治共管。三是实施智慧管理,在公共区域增设视频监控、违停抓拍等设施,增设化粪池安全监测及自动报警系统、智能门禁系统等,有效提高了老旧小区的安全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
更新效果
按照“党建引领、基层推动、群众点单”的思路,构建老旧小区改造“建、管、运”全链条的“五议”工作机制,“居民提议、大家商议、社区复议、专业审议、最终决议”推动居民的参与度、获得感。
专家点评
通过“三师进社区”,对项目范围内适老化设施进行体验分析,“听民意、汇民智、聚民心”,继而评估工程改在需求。创新采用PPP模式,培育自身造血机制,实现可持续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