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保护(一)——法源寺文保区城市更新项目

发布时间:2023-06-09

2022年度中国城市更新和既有建筑改造典型案例

历史保护(一)


法源寺文保区城市更新项目


申报单位:北京宣房大德置业投资有限公司

项目区位:北京市西城区牛街街道

组织实施单位:北京宣房大德置业投资有限公司

投资单位: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宣房大德置业投资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中铁建工集团有限公司设计院、 北京国都筑合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汉嘉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北京宣房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北京市鑫宣市政工程有限公司

设计时间:2017年7月

竣工时间:2022年5月

更新前土地性质:保护区用地

更新后土地性质:保护区用地

更新前用途:住宅

更新后用途:住宅、办公、商业

更新规模:16.16公顷

总投资额:507861万元


1686293486098.jpg

1684143544957.jpg 更新缘起

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是北京市第二批历史文化保护区,改造前基础设施衰败落后,居民人口密度高、生活质量差,私搭乱建严重、与整体风貌不符,街区业态低端、缺乏便民服务设施,居民改造意愿强烈。

1684143544957.jpg 更新亮点

1.设计创新

坚持保护第一原则,保留以“竖胡同”肌理为主要特点的传统街巷格局;推行小规模、织补式有机更新和微改造更新方式;以“修旧如旧”原则修复传统门楼,织补街巷历史界面,展现北京南城会馆文化的历史信息;利用拆违后的空间留白增绿,打造小微绿地、口袋公园,提升街区品质;设置街区导览标识,融入红色基因和会馆文化元素,展现历史文化底蕴。

2.技术创新

(1)市政方面。市政管道采用一体化聚乙烯缠绕结构壁管道和检查井,井壁占用空间减少近2/3,施工速度提高10倍;采用一体式线性排水槽,扩大汇水面积,提高路面排水能力;敷设干式消防管线,消除胡同消防隐患;试点使用绿色清洁能源光伏发电瓦,为街区景观照明提供能源;院落内引入全电厨房、生态化粪池等创新技术,改善居民生活环境。

(2)智慧运营管理方面。采用“智能应用系统 + 智慧运营管理”的模式,打造贴近胡同生活,连接用户、商家、管理者的智慧街区,实现互联互通,降本增效;利用智慧灯杆全方位覆盖5G设备,构建高效、共享的街区空间。

3.模式创新

(1)统筹规划设计,采用“绣花”功夫,实现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功能完善、居住品质提升的有机更新。

(2)坚持党建引领城市更新,打造党建阵地红色会客厅,形成各方联动,多元参与,协同共治的综合性社区治理创新模式。

(3)建立参与式营造常态化机制,实现共建共治共管共享。

(4)引入城市大脑,街区管理智能化,实现街区资产的高效运转和管理模式升级。

(5)开展校企合作,共建产学研教学基地。

4.运营创新

(1)聚焦“七有”“五性”,补齐民生短板,打造党建中心、文化中心、商业中心,实现腾退空间活化利用,探索可持续更新模式。    

(2)引入民营资本和专业管理团队,运营重点资源,带动片区业态升级。

(3)设计赋能,零散院落升级改造,吸引更多市场主体入驻,实现建筑共生、居民共生、文化共生。

(4)坚持建管并重、形成平房区智慧管理模式,长效运营。

1684143544957.jpg 更新效果

“法源寺历史街区共生院落设计”项目被授予德国“标志”设计大奖 ICONIC AWARDS — 创新建筑系列至尊奖。花韵・丁香酒店的转型升级成果受到北京西城、人民网、新华网、学习强国、北京日报等多家官方媒体关注报道,并被西城区住宿业工作专班列为标杆示范项目,有效传播了法源寺街区品牌,助力了城市更新理念的推广。







专家点评


推行小规模、织补式有机更新和微改造更新方式,利用拆违后的空间留白增绿;新技术引入市政设施建设,突破平房区胡同空间限制,智慧运营管理打造智慧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