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扶贫,穷山沟扶成“美丽乡村”

发布时间:2017-09-13



3月的春风吹绿了重庆大巴山、武陵山道道山梁、垄垄田野。从“深山老林人未识”到“畅通公路达农家”,从“沟壑纵横穷根难除”到“金山银山天地更宽”……大山里正在生长出春天的希望。发生在重庆贫困地区的巨变,反映出当地干部群众在精准扶贫的道路上,路子越拓越宽,信心越来越足。

穷山沟长出“美丽乡村”,扶贫“巧干”挖出金山银山

蜿蜒曲折的环山公路旁,油菜花、梨花已竞相开放;一幢幢或杏黄,或粉红色的巴渝民居错落有致;农户新居里,自来水、洗衣机、太阳能热水器一应俱全……走进大巴山深处的城口县蓼子乡梨坪村,一幅整洁富裕的新农村画卷徐徐铺开。

一阵阵爽朗的笑声从贫困户马学佑家传出,听说记者来访,村民们纷纷围拢过来,谋产业、话脱贫。马学佑首先开腔,他家今年准备翻修房屋,空出4间房办起农家乐,搭上乡村旅游发展“快车”;贫困户何泽平身残志坚,虽没本钱搞乡村旅游,但今年也要种15亩油菜,还要为村里农家乐供上3亩地的蔬菜,脱贫“摘帽”问题不大……

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梨坪村曾是远近闻名的特困村,不少贫困户“住在老林边、烤的转转火、吃的洋芋果”“外村的姑娘一听梨坪就摇头,媳妇光见嫁出去,不见娶进来”。

梨坪之变,首先依靠政府强力推进基础设施投入。最近4年,城口县投入700多万元,帮助村里硬化8.2公里公路,人行便道通到家家户户;全村170多户农民,有124户依靠高山生态搬迁,搬到了平坝公路两侧……

在硬件条件改善的同时,梨坪人观念也在变化,他们发现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真经,梨坪最大的资本就是青山绿水,关键是如何挖掘好生态经济资源。

村里人一合计,请来了高校规划专家,村里的农房黄、红两色外墙涂料搭配、环村旅游步道的走向布置,包括2000多亩香水梨、800亩油菜特色农业田块布局,都一一做了细致设计。

春季赏花、夏季避暑、秋季采摘、冬季观雪。逐渐扩大的知名度带来了旅游人气,仅2015年梨坪就接待游客5万多人次,旅游收入将近3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超过9800元。

“立足于短、着眼于长”,扶贫攻坚打出增收“组合拳”

在巫溪县塘坊镇双柏村,贫困户杨世斌做梦也没有想到,原来“阳光也能变收入”。作为重庆“光伏扶贫”首批受益者,杨世斌家的光伏电站今年1月并网发电。

杨家屋顶上,记者看到了让杨世斌赞不绝口的发电站,3组电池板倾斜布置,占地10多平方米,房檐墙壁上安装着交流配电箱和电站控制终端。

2015年以来,巫溪县规划为400多贫困户建造光伏电站,政府每户补贴1.6万元,农民自筹0.8万元,就能保证连续25年,每年3000元左右稳定收益。

有了光伏电站,每年能挣3000多元,但对杨世斌4口之家而言,今年人均3000多元的越线脱贫账,仍然“算不拢”。

“县里规划今年脱贫4万人,有限时减贫的时间压力。在谋划扶贫产业时,就要‘立足于短,着眼于长’,让贫困户既有长期稳定增收产业,又能短期越线摘帽。”巫溪县扶贫办主任杜森林说,长线稳定增收除了发展光伏电站,产业方面主要依托3万亩李树、5万亩核桃,3年挂果、5年丰产。短期越线项目,重点是发展山羊、肉牛养殖,外加太白贝母、党参等中药材种植。

杨世斌家另一股收入“活水”,就是山羊规模养殖。去年靠着“借羊还羊”,杨世斌向山羊养殖合作社借了10头羊。县扶贫资金也拿出8000元,补贴建设100平方米羊圈。如今杨世斌家山羊已经增长到20多头,当年收入超过2万元。

农民、土地与技术、品牌,合奏出市场化发展的精彩旋律

在精准扶贫中,一个个带着泥土气息的财富故事正在重庆的群山峻岭中上演,这些故事的背后,是农民、土地与技术、品牌的有效对接,合奏出一曲市场化发展的精彩旋律。

沿着酉阳县花田乡何家岩村山路盘旋而上,6000余亩层层叠叠的梯田逐渐映入眼帘。春耕临近,山腰水池蓄积的山泉水已经开闸,汩汩清流顺着山势注入块块稻田。

花田气候、水源条件优良,水稻种植历史悠久,出产的“花田贡米”曾享誉四方。但很长一段时间里,一家一户零散种植,稻种杂乱、生产流程不统一,经济效益差,不少水田撂荒。

“花田贡米”的转机发生在2013年,当年何家岩村组建贡米种植股份合作社,400多户农民加入,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得以联结。合作社理事长陶涛说,这几年合作社重点做了3件事:一是坚持有机种植标准,统一供种、管水、收购;二是延长产业链条,配套“稻鸭共作、种养循环”;三是统一经营品牌,提升稻米附加值。

记者见到贫困户何雪峰时,他正忙着在水田里犁田、整地,准备清明后移栽插秧。何雪峰看准“花田贡米”蕴藏的商机,除了种植自家4亩水田,还另外流转了4亩。

“合作社对大米种植把关严,要求零农药、零化肥、零除草剂‘三零’标准,否则拒绝收购。现在搞有机种植,虽然亩产量下降了,但产值却比普通稻谷高出4倍以上。种8亩地一年收入将近3万多元,大伙儿都有积极性。”何雪峰说。

靠着有机种植和品牌推广,“花田贡米”如今已是酉阳县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生产核心基地今年将扩展至1.2万亩,全乡298户1150名贫困农民借此有望全面脱贫。

在脱贫的路上,政府在金融等方面的创新帮扶机制如同一股股活水,注入庄稼人的心田,撑起希望之梦。

在酉阳县可大乡吴家村,贫困户宋先权去年购进的10头黄牛,已产下两只小崽,今年预计能挣1万多元。他说,肉牛养殖能起步,多亏了政府4万元扶贫借款。

仅在可大乡,不到一年时间,就有108户贫困户通过扶贫借款,发展起了山羊、青花椒、油桐等规模种植养殖。

在酉阳、开县、彭水等地,扶贫借款、信用贷款、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资金股权量化到户等多种创新形式,正在落地生根,发挥出越来越大的扶贫效用。